麥冬又名沿階草、書帶草、麥冬門,為百合科沿階草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須根較粗壯,根的頂端或中部常膨大成為紡錘狀肉質小塊。為百合科沿階草屬植物麥冬,以塊根入藥。

性味功能:甘、微苦、涼、滋陰生津、潤肺止咳、清心除煩。主治熱病傷津、心煩、口渴、咽干肺熱、咳嗽、肺結核、吐血、咯血、肺癰。主產于四川、浙江。沿階草除東北外,大部分省區都有分布;麥冬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地所有。

多年生常綠草本。根狀莖短粗,具細長匍匐莖,有膜質鱗片。須根端或中部膨大成紡錘形肉質塊根 。葉基生成密叢、線形,略堅挺外彎,長10~50厘米,寬 約2~4毫米。

邊緣粗糙有細齒,主脈不隆 起?;ū?片,基部短,披針形,淺紫或青蘭色,形小?;ū鷺O短,花期7~8月。槳果球形碧藍色,直徑4~6毫米左右,果熟期11月。

形態特征:麥冬的花葶長6-15(-27)厘米,通常比葉短得多,總狀花序長2-5厘米,或有時更長些,具幾朵至十幾朵花;花單生或成對著生于苞片腋內;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最下面的長可達7-8毫米;花梗長3-4毫米,關節位于中部以上或近中部;

花被片常稍下垂而不展開,披針形,長約5毫米,白色或淡紫色;花藥三角狀披針形,長2.5-3毫米;花柱長約4毫米,較粗,寬約1毫米,基部寬闊,向上漸狹。種子球形,直徑7-8毫米。麥冬的花期5-8月,果期8-9月。 

因此植物體態變化較大,例如葉叢的密疏,葉的寬狹4長短等有時有明顯的不同;但其花的構造變化不大,尤其花被片在花盛開時僅稍張開,花柱基部寬闊,一般稍粗而短,略呈圓錐形等性狀很一致,是鑒別本種的主要特征。

生長習性:麥冬喜溫暖濕潤,降雨充沛的氣候條件5-30℃能正常生長,最適生長氣溫15-25℃,低于0℃或高于35℃生長停止,生長過程中需水量大,要求光照充足,尤其是塊根膨大期,光照充足才能促進塊根的膨大。

麥冬對土壤條件有特殊要求,宜于土質疏松、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微堿性砂質壤土,種植土壤質地過重影響須根的發生與生長,塊根生長不好,沙性過重,土壤保水保肥力弱,植株生長差,產量低。

最適宜種植在河流沖積壩的一、二級階地,河流沖積壩地勢平坦,土壤多為新沖積土,土壤黏沙適中,能滿足麥冬生長需要,河流一、二級階地多能形成自流灌溉渠道網,其灌溉條件能提供麥冬生長的水分需求。

麥冬的作用用途

綠化價值:麥冬還具有很高的綠化價值,它有常綠、耐蔭、耐寒、耐旱、抗病蟲害等多種優良性狀,園林綠化方面應用前景廣闊。銀邊麥冬、金邊闊葉麥冬、黑麥冬等具極佳的觀賞價值,既可以用來進行室外綠化,又是不可多得的室內盆栽觀賞佳品,其開發利用的潛力巨大。國外開發了很多觀賞麥冬品種。

經濟價值:麥冬因其塊根是名貴的中草藥,而成為農民種植的一種高效經濟作物。也是中國常用中藥材,廣泛用于中醫臨床,為多種中成藥及保健食品原料。

麥冬的文化背景:麥冬是中國第一部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記載的上品藥物,同時,也是一直被人們稱為生于階沿,用為上品的養生佳品。我們所熟悉的那棗核形的藥材,則是來自于其的肉質塊莖。麥冬在河南禹州被人民稱為“禹韭”。

禹韭之名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后,地里的莊稼豐收了,老百姓產的糧食吃不完,大禹就命令把剩余的糧食倒進河中,河中便長出了一種草,即麥冬。人們稱此草“禹余糧”。由于此草產于禹州,葉窄而細長,形似韭菜,故叫做“禹韭”、“禹霞”。

此草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止咳、清心除煩”的功效,故又被稱為“不死藥”?,F代研究結果表明,麥冬能改善心肌收縮力,對心肌細胞具有保護作用,由它作為主要成分的生脈散藥劑,在一定程度上能達到“生脈”或“復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