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冰花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70厘米,臺灣山地的茶農在種植茶葉,特別是臺灣特有的高山云霧茶時,需要在茶山周邊、甚至是茶葉植株的附近就輔助的種上“魯冰花”這種植物,原因是這種植物據說可以幫助茶葉健康生長,并且可以讓茶葉具有芳香甜美的作用。
魯冰花為掌狀復葉,多為基部著生,小葉10~17枚,披針型至倒披針型,葉質厚,葉面平滑,背面具粗毛。總狀花序頂生,高度40~60厘米,尖塔型,花色豐富艷麗,常見紅、黃、藍、粉等。
小花萼片2枚,唇形,側直立,邊緣背卷;龍骨瓣彎曲。莢果長3~4厘米,種子較大,褐色有光澤,形狀扁圓。園藝栽培品種較多。原產北美,多生長于沙地的溫帶地區。
魯冰花主要分布于北美洲西部、南美洲、地中海地區以及非洲,葉子由很多生長在葉柄兩側的羽毛狀小葉構成,開漂亮的白色,藍色,黃色,或紫色花朵。有一些羽扇豆品種是栽種在花園里的,在歐洲有一些栽培的羽扇豆是用作草料的。有一種叫做矢車菊的品種是德克薩斯州的州花。
魯冰花是豆科中的一個屬,這類植物大多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0.3到1.5米;另外也有少數為一年生植物,且有些為灌木,可長到3米以上高度。與其他許多豆科植物一樣,羽扇豆也參與固氮作用。
形態特征:總狀花序頂生,較短,長5-12厘米,長不超出復葉,花序軸纖細,下方的花互生,上方的花不規則輪生,花長10-14毫米;苞片鉆形,長3-4毫米,被毛;花梗甚短,長1-2毫米;萼二唇形,被硬毛,下唇長于上唇,下唇具3深裂片,上唇較淺,果期宿存;花冠藍色,旗瓣和龍骨瓣具白色斑紋。
果序軸增粗,長仍不超出復葉;莢果長圓狀線形,長2.5-5厘米,寬0.8-1.2厘米,密被棕色硬毛,先端具下指的短喙,種子間節莢狀;有種子3-4粒。種子卵形,扁平,黃色,具棕色或紅色斑紋,光滑。花期3-5月,果期4-7月。
生長習性:魯冰花性喜涼爽,陽光充足,忌炎熱,稍耐陰。深根性,少有根瘤。生于沙質土壤,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質(ph值5.5),中性及微堿性土壤植株生長不良。
魯冰花較耐寒(- 5℃以上),喜氣候涼爽,陽光充足的地方,忌炎熱,略耐蔭,需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主根發達,須根少,不耐移植。根系發達,耐旱,最適宜砂性土壤,利用磷酸鹽中難溶性磷的能力也較強。
多雨、易澇地區和其他植物難以生長的酸性土壤上仍能生長;但石灰性土壤或排水不良常致生長不良。可忍受 0℃的氣溫,但溫度低于-4℃時凍死;夏季酷熱也抑制生長。魯冰花性喜涼爽,陽光充足,忌炎熱,稍耐陰。
深根性,少有根瘤。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酸性沙壤土質(pH值5.5),中性及微堿性土壤植株生長不良。羽扇豆苗期30至35天,待真葉完全展開后移苗分栽。羽扇豆根系發達,移苗時保留原土,以利于緩苗。
魯冰花的病害防治:魯冰花葉斑病病斑為褐色至黑色,危害葉片及莖的生長,導致葉片早期枯死,可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噴施,效果良好。癥狀葉上發病,初生褐色小斑點,后形成直徑5-14毫米的病斑。病斑融合為不規則形褐色病斑,枯死。多在夏、秋季節發病。葉柄、莖、花瓣有時也可發病。
病原是CeratophorumsetosumKirchner,分生孢子圓形或紡錘形,隔膜4-5個,隔膜處縊縮,兩端細胞色淡,中間細胞色濃,大小為64-80×16-16.5微米。傳染途徑以受害莖葉及帶菌種子越冬。
白粉病:魯冰花白粉病的病原菌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癥狀:發病初期在葉片上產生白色小粉點,溫濕度適宜時,病斑迅速擴大,甚至擴展到全株葉片。病情嚴重時,使葉片被白色菌絲所覆蓋,后期有黃褐色至黑色點(子實體)。葉片病部增厚,枯花畸形黃。
病原及發生規律:病原為蓼白粉菌等。以病殘體上越冬。翌年4~5月氣溫升高,產生分生抱子,借氣流和風雨傳播,抱子可多次侵染。4~10月均可發病。10月花卉入溫室或房間時,病菌也可隨之入內,在適宜的條件下在室內也發病,并成為翌年室外發病的侵染源。
防治方法:注意剪除過密和枯黃枝條,使其通風透光;冬季溫室內不能溫度過低;以排水性能好的砂質土壤種植;合理施肥,增強生長勢,提高抗病性。
消滅菌源:在病害發生輕時,及時清除病葉。在出入溫室和房屋時,要嚴格檢查,發現病葉及時燒毀,避免成為侵染源。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施農抗120或抗菌BO-10乳劑100倍液,或50%加瑞農可濕性粉劑或75%十三嗎啉乳劑 1000倍液,10天噴1次,連噴幾次可控制病害發生和蔓延。尤其對托市津、粉銹寧藥劑有抗性的白粉病其效果更好。對于一些新產品藥劑,應詳見說明書或先進行一些小的防治試用,然后再大面積使用。
銹病:魯冰花銹病病原為羽扇豆單孢銹菌,多在葉下面產生銹褐色粉末狀孢子堆。夏孢 子堆主要生于葉上面,橢圓形,排成線狀,淡褐色,有側絲。夏孢子橢圓形,單孢,淡褐色,有細刺,有8-10個分散的芽孔,大小19-26微米×21-32微米。
冬孢子堆主要生于葉下面,長形,排成長線狀,不突破表皮,有深色側絲。冬孢子長棒形,雙孢,上端截形或錐形,下部較細,栗褐色,大小18-34微米×35-64微米,柄短,有色。
基腐病:病菌主要是侵染幼苗根莖部,致病部變黑或縊縮,潮濕時其上生白色霉狀物,植株染病后,數天內即見葉萎蔫、干枯,繼而造成整株死亡。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uhn稱立枯絲核病,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傳染途徑:主要以菌絲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殘體內越冬,土壤中的菌絲營腐生活,不休眠。有報道,無寄主存在時菌絲可腐生140天以上,由于該菌寄主范圍廣,主要靠接觸傳染。
即植株的根、莖、葉接觸病土時,便會被土中的菌絲侵染,在有水膜的條件下,與病部接觸的健葉即染病。此外,種子、農具及帶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傳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