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玉(Pleiospilos nelii),番杏科(又名阿衣松科)(Aizoaceae)對葉花屬(Pleiospilos)的植物,它和對葉(Pleiospio sbolusii)青鸞(Pleiospilos simulans)、連蝶玉(Pleiospilos optatus)等,是這一屬的代表植物,國內已經有所栽培。

帝玉原產南非開普省。非常肉質的卵形葉交互對生,基部聯(lián)合,整個株形像元寶。葉外緣鈍圓,表面較平,背面凸起,灰綠色有許多透明的小斑點。新葉長出后老葉慢慢皺縮,但有時一對老葉中疊生兩對小葉形成三對葉共存的現(xiàn)象。帝玉的花單生,雛菊狀,橙粉色,花徑約4厘米。

生長習性:帝玉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耐干旱,忌陰濕。生長適溫18℃至24℃,帝玉通常在陽光充足的午后開放,傍晚閉合,如此持續(xù)一周左右。若遇陰雨天或栽培場所光線不足,則不能開放。

帝玉的管理養(yǎng)護

小苗期間:帝玉小苗的養(yǎng)護,總體上同發(fā)芽期和幼苗的管理,只是在介質水分的控制中,降低含水量。在剛移植的最初幾天里,可保持濕潤,一周以后,逐漸形成見干見濕的介質。

同時也加強光照,對小苗予以鍛煉,增強苗株的抗逆性,為小苗以后的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分苗半月以后,可噴施稀薄的液體肥料和殺菌劑,選擇在晴天的早上日出后或下午日落前,但不能把介質噴得過濕。

成長期間:生長期澆水做到“干透澆透”,每20天至30天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鉀”的復合肥。夏季高溫時植株處于休眠狀態(tài),可放在通風良好的半陰處養(yǎng)護,避免烈日暴曬,嚴格控制澆水,更不能施肥,以防因悶熱潮濕引起的植株腐爛。

冬季放在室內陽光充足處,10℃以上可正常澆水,使植株繼續(xù)生長,但不必施肥,如果節(jié)制澆水,使植株休眠,也能耐5℃的溫度,但花期將向后推遲。每年春季花后或秋季換土一次,盆土要求肥沃疏松。

排水透氣良好,可用腐葉土2份、園土1份、粗沙或蛭石3份的混合土,并加入少量的骨粉,新栽的植株不必澆水,3天后可向土面噴些水,一周后澆次透水。為了增加觀賞性,可在盆面擺放一些卵石。

成苗期間:帝玉第二次出現(xiàn)真葉,就算進入了成苗期,成苗期長達三到四年,一直到開花。這樣的苗株,我們稱之為成苗。此段時間的養(yǎng)護管理,要比育苗期容易的多。經過一段時間養(yǎng)護的小苗,已經有了相當?shù)倪m應能力,在第二次出現(xiàn)真葉以后,可以再次分苗,苗株距3CM。

這時,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是配好培養(yǎng)介質。我們常用的配是:花卉培養(yǎng)土60%,河沙10%,火燒土20%(可用蜂窩煤灰塊壓碎代替),珍珠巖或蛭石10%。將上述材料摻勻,稍添加些腐熟的有機肥料,裝盆栽植,澆足水,等盆面略干時鋪上沙礫,就可以進行正常的養(yǎng)護了。

移栽的季節(jié)要把握好。春天在室外不結冰時,秋天在九月中旬,這兩個時間移栽,相對氣溫不高,便于緩苗。特別在初秋栽植,處于帝玉開始旺長時,移栽效果最好。

花期期間:帝玉在開花以后,再加上經過夏休眠,顯得十分虛弱,養(yǎng)護中稍不小心,特別在給水中出現(xiàn)控制不當,會出現(xiàn)腐爛,種子收不著,連大株也毀滅,使人傷心。到了開花年齡的帝玉,冬天一定要曬足太陽,就是表皮曬得發(fā)灰白色也不要緊。

初春到仲春,繼續(xù)保持足夠的陽光照射,以不灼傷表皮為好。這樣,株體內的水分減少,株體瓷實,抗逆性增強,到秋涼后,恢復生長時就不會腐爛了。另一種辦法也可以防止帝玉的腐爛。

在仲春時,用可濕性殺菌劑澆灌根部,最好是內吸型的,連續(xù)灌注三到四次,可減少帝玉的腐爛。如果不是為了采收種子,在帝玉的花蕾出現(xiàn)時,將花蕾連柄剪去,不讓開花,減少營養(yǎng)的分散,也可減少帝玉的腐爛。

休眠期間:帝玉的休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溫度,其次是光照。介質的含水量和空氣的濕度,對其作用不大,反而在休眠期易造成植株的腐爛,在植株能夠忍受的區(qū)間里,盡可能做到不澆水或少澆水。

我們實驗發(fā)現(xiàn),平均氣溫不超過30℃,光照不是太強,帝玉是不會休眠的。采取相應的手段,如降溫、適當遮掩陽光,放置到通風的地方,調控溫度和光照,延緩進入休眠的時間,入秋后,天氣變涼,從澆水入手,使其逐漸復蘇,恢復生長。

如果讓帝玉開了花,又帶有種子莢,復蘇時的植株很虛弱,使其恢復生長,更要十分小心。讓植株恢復生長,具體做法是:視天氣情況,讓花盆坐入水中,吸水兩分鐘,放弱光處,溫度在20℃左右。

三天后,再讓花盆坐入水中吸水,比前一次時間再長些,其他相同。一周后,繼續(xù)讓花盆坐入水中吸水,達到盆面濕潤。經過三次或四次這樣的工作,一般地說,帝玉也就復蘇。10月以后,進行正常養(yǎng)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