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蘿,原產墨西哥,又名密蘿松,俗稱五角星花、獅子草。《詩經》云:“蔦為女蘿,施于松柏”,意喻兄弟親戚相互依附。蔦即桑寄生,女蘿即菟絲子,二者都是寄生于松柏的植物。蔦蘿之形態頗似蔦與女蘿。

故合二名以名之(又名蔦蘿松(花歷百詠、植物學大辭典)、羽葉蔦蘿、錦屏封(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金絲線(廣西)、游龍草、繞龍花。)花期長,在我國、安徽、湖北、湖南一帶花期能從每年的四月至十一月。對土肥要求不高,撒籽于濕土上即可發芽,發芽率達95%以上。蔦蘿果熟期9-11月。

生長習性蔦蘿喜光,喜溫暖濕潤環境,生長于海拔0至2,500米的地區,不耐寒,能自播(一般由人工引種栽培),要求土壤肥沃。蔦蘿抗逆力強,管理簡便。蒴果含有種子4粒,成熟后,自落于地,翌年自生。若人工播種,于3月下種。苗長10厘米移植。為使多開花,宜植于向陽處肥沃的土中。盆栽須立支架,供其纏繞,開花時極纖秀佳麗。

蔦蘿的栽培技術

栽培方法:1629年引入英國栽培,以后引入我國。蔦蘿宜用種子繁殖。4月初播種,播后應注意遮蔭,保持苗床濕潤,大約一周后即可出苗。露地栽植:宜選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方,除施入基肥外,開花前還需追施液肥1~2次。

定植時,一定要澆透水,以后每周只需澆1次水。(注意,蔦蘿長成大苗后不宜移栽)盆栽蔦蘿:上盆時應在盆底放入少許基肥,以后每月需追施肥1次液肥。適時澆水,但不能積水。

適當疏蔓疏葉:既有利于通風透光,又能使株形優美。花謝后應及時摘去殘花,不讓它結籽,使養分集中供新枝開花,延長花期。條件由于蔦蘿原產熱帶地區,喜溫暖,忌寒冷,怕霜凍,溫度低時生長非常緩慢。

種子發芽適宜溫度20~25℃。要求陽光充足的環境,多數種類對日照時數要求不嚴,但魚花蔦蘿(Quamoclit lobata)需要在短于12小時日照時才開花。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上生長好。

羽葉蔦蘿的種子千粒重139左右,種子可以使用3~4年。果實成熟期不一致,成熟后容易脫落,要隨熟隨采。每個果實含種子3~4粒,如果紅色花和白色花植株都有,應分別采種。

播種繁殖:春季在保護地育苗,終霜后定植露地的育苗天數為45天左右,不可太長,否則秧苗長出的藤蔓會纏繞在一起。使用普通的育苗用營養土播種和培育成苗就能生長良好。用育苗盤播種。每平方米苗床播種量100g左右,播種后覆蓋細土1.5cm左右,不可太薄,否則容易帶種皮出土。

控制地溫20~25℃,播干種子4天出苗,羽葉蔦蘿和槭葉蔦蘿的幼苗見圖7。蔦蘿出苗容易,但往往不整齊,應精細選種以便幼苗整齊。蔦蘿幼苗非常怕旱,當干旱稍重時就會枯死,即使澆水也很難恢復,育苗時應特別注意這一點。

因其是直根系植物,最好用直徑8cm的塑料育苗缽成苗,并且只移苗1次,每個容器里種1株苗。也可用72孔穴盤培育成苗,培育成苗期間也要注意水分的供給。育苗中后期土壤水分適中控制。苗期始終要充分見光,如果幼苗較大,藤蔓纏繞在一起了,應及早將其分開,必要時將育苗缽移開一定距離。

羽葉蔦蘿紅色花比白色花艷麗,多數人更喜歡紅色花。但即使全部采收紅色花種子,多數后代也可能分離出白色花。種子不易分辯,但苗期很容易分辨。紅色花的莖顏色深紅,白色花的莖顏色為綠色,只要認真觀察就可以很好的區分開。如果每年都認真選種,并且注意隔離,后代混色的會越來越少。

栽培管理:終霜后定植,在夜溫還比較低的地區,一般說來不提倡早定植。蔦蘿自播能力強,如果不在乎開花的早晚,栽培第2年也可用自播苗,但由于沒有對種子選擇和出苗晚,綠化效果差些。

蔦蘿生長量大,應施足底肥,撒勻,深翻。刨穴定植,除去塑料育苗缽,將苗栽在穴里,每穴1株,用細土蓋上苗坨,然后澆水,覆土封穴。單行定植的株距35cm左右,育苗栽培或土壤肥沃的株距要適當大些;

自播苗出苗晚,生長延后,株距要適當小些。及時澆水可促使莖葉生長,但注意不要瘋長以免延遲開花。前期人工輔助引蔓到棚架、籬笆、樹上或其它支架上。中后期植株自己具有很強的攀援能力,除了作造型外不用管它,任其攀援纏繞。盆栽的應經常澆水施肥。(冬季在室內也可種植,但應注意室溫、光照等條件。)

在北方家庭,冬季也可以栽培蔦蘿。在家中供應暖氣以后,利用“紙巾培育法”(也稱催苗)在短期內促使蔦蘿種子發芽。待種子露出嫩芽,將其撒入花盆中,并附上1~1.5cm的土壤,以確保蔦蘿的生長。

待一周左右時間,蔦蘿便會生根發芽,此時必須謹慎對待蔦蘿幼苗。由于冬季光照較少,需人工選擇光照較為充足的地方培育蔦蘿,建議將其放置朝南的房屋,而且應將花盆放置離暖氣較近的地方,保證適宜的溫度。

扦插繁殖:常于春末秋初用當年生的枝條進行嫩枝扦插,或于早春用去年生的枝條進行老枝扦插。進行嫩枝扦插時,在春末至早秋植株生長旺盛時,選用當年生粗壯枝條作為插穗。把枝條剪下后,選取壯實的部位,剪成5~15公分長的一段,每段要帶3個以上的葉節。

剪取插穗時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剪口在最上一個葉節的上方大約1公分處平剪,下面的剪口在最下面的葉節下方大約為0.5公分處斜剪,上下剪口都要平整(刀要鋒利)。進行硬枝扦插時,在早春氣溫回升后,選取去年的健壯枝條做插穗。每段插穗通常保留3~4個節,剪取的方法同嫩枝扦插。

溫度: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為20~30℃,低于20℃,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于30℃,插穗的上、下兩個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并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扦插后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

扦插后溫度太高溫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

濕度:扦插后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5~85%。插穗生根的基本要求是,在插穗未生根之前,一定要保證插穗鮮嫩能進行光合作用以制造生根物質。但沒有生根的插穗是無法吸收足夠的水分來維持其體內的水分平衡的。

因此,必須通過噴霧來減少插穗的水分蒸發:在有遮蔭的條件下,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越高噴的次數越多,陰雨天溫度越低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但過度地噴霧,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因為很多種類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

壓條繁殖:選取健壯的枝條,從頂梢以下大約15~30公分處把樹皮剝掉一圈,剝后的傷口寬度在一公分左右,深度以剛剛把表皮剝掉為限。剪取一塊長10~20公分、寬5~8公分的薄膜,上面放些淋濕的園土,象裹傷口一樣把環剝的部位包扎起來,薄膜的上下兩端扎緊,中間鼓起。約四到六周后生根。生根后,把枝條邊根系一起剪下,就成了一棵新的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