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菜,名醫別錄)魚腥草(本草綱目)、狗貼耳(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側耳根(四川、云南、貴州)。腥臭草本植物,有異味。葉片心形,托葉下部與葉柄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在枝頂端與葉互生,花小,兩性,總苞片白色,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子房上位。蕺菜的蒴果卵圓形,花果期5~10月。
陰性植物,怕強光,喜溫暖潮濕環境,較耐寒,-15℃可越冬,忌干旱,以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生長最好。農田常見雜草,生果園、茶園、路埂等。產區:陜西、甘肅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蕺菜全株入藥,有清熱、解毒、利水之效,治腸炎、痢疾、腎炎水腫及乳腺炎、中耳炎等。嫩根莖可食,中國西南地區人民常作蔬菜或調味品。
形態特征:蕺菜的葉薄紙質,有腺點,背面尤甚,卵形或闊卵形,長4~10厘米,寬2.5~6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心形,兩面有時除葉脈被毛外余均無毛,背面常呈紫紅色; 葉脈5~7條,全部基出或最內1對離基約5毫米從中脈發出。
如為7脈時,則最外l對很纖細或不明顯;葉柄長1~3.5厘米,無毛;托葉膜質,長1~2.5厘米,頂端鈍,下部與葉柄合生而成長8-20毫米的鞘,且常有緣毛,基部擴大,略抱莖。
蕺菜的花序長約2厘米,寬5~6毫米;總花梗長1.5~3厘米,無毛;總苞片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0~15毫米,寬5~7毫米,頂端鈍圓;雄蕊長于子房,花絲長為花藥的3倍。蒴果長2~3毫米,頂端有宿存的花柱。蕺菜的花期4~7月。
生長習性:蕺菜生于溝邊、溪邊或林下濕地上。蕺菜對溫度適應范圍廣,地下莖越冬,-5~0℃時地下莖一般不會凍死,氣溫在12℃時地下莖生長并可出苗,生長前期要求16~20℃,地下莖成熟期要求20~25℃。
蕺菜植物喜濕耐澇,要求土壤潮濕,田間持水量為75%~80%。土壤微酸pH6.5~7。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砂壤土、砂土為好,但黏性土也能生長。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施磷鉀肥,在有機肥充足的條件下,地下莖生長粗壯。對光照條件要求不嚴,弱光條件下也能正常生長發育。
蕺菜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蕺菜莖葉均有魚腥味,很少有蟲害。病害有白絹病和葉斑病等。防治方法:合理輪作,以水旱輪作為好;選擇排灌方便、疏松肥沃土壤;嚴格選種,提出病種莖。加強添加管理,連陰雨季注意排水,天旱注意灌水;發病初期用代森錳鋅、百菌潔、甲基托布津等藥物進行噴灑或灌根防治。
雜草防治:一是建立地平溝暢、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產環境;二是結合種子處理清除雜草的種子,并結合耕翻、整地,消滅土表的雜草種子;三是實行定期的水旱輪作,減少雜草的發生;四是提高播種的質量,一播全苗,以苗壓草。
多數地方采用一次性封殺,就是在播種(催芽)后1~3天內,畝用40%“直播青”可濕性粉劑60克,兌水40~50千克,均勻噴霧,施藥時田板保持濕潤。3天后恢復正常灌水和田間管理。
通過化除后,如果后期仍有一定量的雜草,可采取針對法進行補除。如以稗草、千金子為主的田塊,在雜草3~5葉期,可用10%千金乳劑50毫升加水30千克斤,用針對法進行莖葉噴霧。用藥前一天田間必須放干水,藥后2天再恢復正常管理。
如以莎草、闊葉雜草為主的田塊,在播后30天左右,畝用10%水星可濕性粉劑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劑150毫升混用,兌水30千克針對法噴霧。水漿管理同上。如田間各種雜草共生,可用48%苯達松水劑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劑150毫升混用,采用針對法噴霧。
蕺菜的文化背景
現代研究:載蕺菜以無性繁殖為主,也有有性繁殖,其種子萌發率約20%。通常,當某一類群部分或全部放棄有性生殖以后,則整個類群的多態現象將大大增加。
這一現象存在于許多主要以無性繁殖為主的植物中,如竹子(李秀蘭等,2001)、半夏屬(李名旺等,1997)、獼猴桃屬(熊治廷等,1988)和薯蕷屬(秦慧珍等,1985)。研究結果表明:
蕺菜種內染色體數目不恒定,具有多種不同的染色體數目,可能也與蕺菜長期以來主要靠無性繁殖有關。一方面體細胞染色體數目加倍可通過無性繁殖固定下來;另一方面,由于外界環境等影響。
可能會導致部分未減數配子出現,從而產生部分多倍體植株并通過無性繁殖保存下來,不同倍性植株間進一步雜交也許會產生更多的染色體數目不盡相同的整倍體和非整倍體植株,個別能存活的植株也可通過無性繁殖保存下來。
此外,試驗還發現,蕺菜在其花粉粒形成過程中,尤其是在其未成熟花粉粒發育早期,比較普遍地存在核穿壁或稱細胞融合現象。關于細胞融合現象,自Gates(1911)在月見草屬植物中發現以來,在許多植物中已有報道。
不同學者對這一現象的看法有所不同。其中,Thakur(1978)認為細胞融合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染色體極端丟失的配子是致死的,不能存活;另一種是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的配子可能會成活而產生非整倍體,如整個染色質都轉移到另一個細胞中,受體細胞就可能變成多倍體。
Yen等(1993,1994)、Sun等(1993)和羅明誠等(1992)的研究均認為花粉母細胞的細胞融合將可能導致后代中同源異源多倍體的出現,同源異源多倍體中所含的各種染色體倍數可能不一定相同,而且還可形成非整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