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蘭,蘭科,稀有種,又名進蘭。是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系古老而罕見的物種,分布重慶(南川區金佛山)區狹窄,數量極少,呈零星散生。植株高15-35厘米。根狀莖粗短,葉片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單種屬。金佛山蘭花期4-6月,果期9月。
金佛山蘭結果率不高,不具有以有性繁殖擴大種群數量的優勢,主要靠營養繁殖維持種群延續。近年來,金佛山蘭種群的數量急劇減少、分布區內干擾加劇等狀況均表明其瀕危程序的嚴重,因此加強對其進行保護性研究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形態特征:總狀花序長3-6厘米,通常具3-6花,罕有減退為1-2花;花苞片三角狀披針形,長1-1.5毫米,最下面的1枚常近鐮刀狀,長約1厘米;花梗和子房長1.3-1.6厘米;花黃色,基部稍帶白色,直立,不開放或稍張開;
萼片狹橢圓形或近橢圓形,長1.5-1.7厘米,寬3.5-4.5毫米,基部收狹成短爪,先端鈍,具5脈;花瓣與唇瓣相似,均為倒卵狀橢圓形,長1.1-1.3厘米,寬4-4.5毫米,基部明顯具爪;蕊柱近三棱狀圓柱形,頂端稍擴大,黃綠色,連花藥長約6-7毫米;花藥長圓狀卵球形,長約1.5毫米;
花絲寬闊,近卵狀披針形,長1-1.5毫米;退化雄蕊5,較大的3枚近舌狀,白色并具銀色斑點,較小的2枚不甚明顯,與蕊柱同色;花粉團白色,一端較細,側面觀近鐮刀狀狹卵形,長約1.6毫米,寬約0.3毫米。蒴果直立,近橢圓形,長約2厘米,寬約6.5毫米,頂端具宿存的蕊柱。
生長習性:金佛山蘭分布區的氣候冬冷夏涼,霜期長,霧多,雨多,濕度大。對土壤要求不嚴,喜生于陽光充足的林下、林緣、荒坡、灌叢中。為自花傳粉植物,肉質根可沿石縫隙而伸長。花期5月,果期9月。
金佛山蘭生于海拔700-2100米的林下透光處、灌叢邊緣和草坡上。模式標本采自四川。生于松林下,櫟樹林下、灌叢中、竹林下或路邊草地。土壤PH值為5.0~6.0。
金佛山蘭的文化背景
保護價值:金佛山蘭為蘭科植物中較原始的屬種,對研究蘭科系統發育和起源有極重要的意義。但由于殘存數量不多,極須進行保護。金佛山蘭結果率不高,不具有以有性繁殖擴大種群數量的優勢。
主要靠營養繁殖維持種群延續。近年來,金佛山蘭種群的數量急劇減少、分布區內干擾加劇等狀況均表明其瀕危程序的嚴重,因此加強對其進行保護性研究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保護措施:無任何保護措施,應在金佛山自然保護區內予以特殊保護,開展引種栽培繁殖試驗,并進行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的研究,為擴大栽培提供科學依據。使這一古老而珍稀的植物免于滅絕。
金佛山蘭的繁殖方式:金佛山蘭可試行一般蘭科植物的栽培法,用分生繁殖,并研究用培養基育苗或用組織培養法繁殖。
分生繁殖:春季開花的種類一般在9-10月生長停止時進行分割。秋季開花的種類應在春季新芽未抽出前進行。一般2-3年分割一次。有常見三種分生法:
分株法:分割兩莖間匍匐莖而成。用此法繁殖的有春蘭、線葉春蘭、春劍、建蘭、墨蘭、大花蕙蘭、兜蘭、寒蘭、蝴蝶蘭、舞女蘭等。
分葉法:石斛蘭莖上會產生不定芽,在芽的基部產生不定根,取帶不定根的小植株下來栽植,使其得以繁殖。
扦插法:具長莖的石斛蘭,將莖剪下,剪成每段帶2-3節的插條,用水苔作基質,插條只露出頂端小部分,根端向下,插條生根發芽,長成小植株后再分栽。
無菌播種法芽:此法一般在雜交育種中應用。要得到雜交種,必須在開花時選定親本,進行人工雜交授粉。授粉后子房膨大,約經6-8個月,蒴果由綠色轉黃綠色時,種子成熟。
當果皮未破裂時,表面用酒精消毒,用清潔刀片挖出種子,播入已滅菌的專一培養基中,進行培養。在播后9-10個月,小苗可出瓶移植到小盆中。
組織培養法:此法是目前大多數洋蘭的大批量繁殖方法。是利用蘭芽莖尖、花軸等細胞分裂旺盛的組織,切割下來后,放置于滅菌培養基中進行培養。
此法能使優良、稀有的品種在較短時期內快速、大量繁殖。而且培養出的蘭花植株系無病毒苗,具有提純復壯的意義。但此法需一定設備儀器,一般家庭難以使用。適用于大型花場、種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