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樹,為漆樹科鹽膚木屬落葉小喬木。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圓形至披針形。直立圓錐花序頂生,果穗鮮紅色。果扁球形,有紅色刺毛, 緊密聚生成火炬狀。果實9月成熟后經久不落,而且秋后樹葉會變紅,十分壯觀。

原產歐美,常在開闊的沙土或礫質土上生長。中國1959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引種,1974年以來向全國各省區推廣。以黃河流域以北各省 (區 ) 栽培較多, 主要用于荒山綠化兼作鹽堿荒地風景林樹種。

火炬樹繁殖速度之快, 直到2012年許多綠化樹種都無法相比的,正因為如此,它具有獨特的優良特性和嚴重的潛在危害。春季開白花,夏季渾身綠葉綠果,秋冬掛紅果,是一種美麗的景觀植物。一般樹高不足1米,盤根錯節,叢叢蓬蓬,枝繁虬曲,樹皮透黑,形態蒼古。

火炬樹樹葉繁茂,表面有絨毛,能大量吸附大氣中的浮塵及有害物質,牛羊不食其葉片,不受病蟲危害。火炬樹不僅耐干旱、鹽堿、貧瘠,極易繁殖,而且具有較高的觀賞、實用價值,常被作為園林樹、鮮花、中草藥等。

形態特征:火炬樹為漆樹科,鹽膚木屬,落葉小喬木。高達12m。柄下芽。小枝密生灰色茸毛。奇數羽狀復葉,小葉19~23(11~31),長橢圓狀至披針形,長5~13cm,緣有鋸齒,先端長漸尖。

基部圓形或寬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白色,兩面有茸毛,老時脫落,葉軸無翅。圓錐花序頂生、密生茸毛,花淡綠色,雌花花柱有紅色刺毛。核果深紅色,密生絨毛,花柱宿存、密集成火炬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火炬樹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m。分枝少,小枝粗壯并密褐色茸毛,葉互生,奇數羽狀復葉。小葉9-27片,長圓形至披針形,長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緣有整齊鋸齒;葉表面綠色,背面粉白,均被密柔毛。雌雄異株,頂生直立圓錐花序,雌花序及果穗鮮紅色,形同火炬。

生長習性:火炬樹喜光、耐寒,對土壤適應性強,耐干旱瘠薄,耐水濕,耐鹽堿。根系發達,萌蘗性強,四年內可萌發30~50萌蘗株。淺根性,生長快,壽命短。火炬樹成熟期早,一般4年生即可開花結實。

可持續30年左右,陽性樹種,適應性極度強。火炬樹喜生于河谷灘、堤巖及沼澤地邊緣,也能耐干旱貧脊,可在石礫山坡荒地上生長。火炬樹喜溫耐寒,耐酸堿。其生長速度極快,可一年成林。

火炬樹的栽培技術

澆水和施肥:播種苗出苗后每隔10天澆水1次,1個月后每半月澆水1次。一般追肥2次,以尿素為主,5~7.5 千克 / 667 平方米,結合澆水進行。火炬樹當年苗比較嬌嫩,冬季易受凍害。因此從7月底以后蹭苗,停止澆水、施肥和松土,對于過旺的枝葉,打落一部分促進木質化。

間苗、補苗和定苗:4~5月,苗高3 cm左右時(3~4片真葉)進行間苗補苗,進行2~3次,當苗高10 厘米時定苗,株行距30 厘米×30 厘米。松土除苗、防治病蟲:幼苗出齊后根據土壤板結和雜草情況,每10~15 天松土除草1次,7月底停止。該樹種病蟲不多、注意適時防治。

移植:火炬樹移栽,應在深秋落葉后至明春發芽前進行。栽時要求苗正、根舒,栽后大苗宜立支柱。干旱瘠薄山地造林需截干栽植,距地表18~20 厘米處平剪,起苗后將過長的主側根剪去,保留25厘米長,容易成活。

修剪整形:選擇長勢健壯、干性強的幼苗,將其側枝全部疏除,只保留主干。秋末對主干進行短截,翌年在剪口下選擇一個長勢健壯的新枝作主干延長枝,其余新生枝條全部疏除。

生長過程中及時將主干延長枝上的側枝疏除,秋末再按頭年方法對主干進行短截,翌年春天按第二年的方法選留壯枝作主干延長枝。待主干長至一定高度時可開始培養主枝,方法是對枝頂進行短截后。

選留三四個長勢健壯、分布均勻的枝作主枝,主枝長到一定長度后,對其進行摘心,促生側枝。秋末對側枝進行短截,促生二級側枝。這樣基本樹形就形成了爾后的養護中只需將冗雜枝、干枯枝、下垂枝、干枯枝及時修剪即可。

灌木狀修剪方法:對于灌木狀火炬樹的修剪,主要以堅持樹體通透為原則,栽培養護過程中,及時將冗雜枝、干枯枝、過密枝、下垂枝疏除即可,還要及時將周圍的萌蘗苗及時剪除。

火炬樹的文化背景:火炬樹 - 北京不再種植火炬樹,火炬樹在北京推廣種植是在2000年前后,經過10多年種植發現,對本地物種造成潛在威脅,已經退出主栽彩色樹種名錄。從這2012年起,北京市的彩葉工程已不再種植火炬樹。

2012年起啟動的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也明確將火炬樹排除在推薦樹種名錄之外,各區縣都不再種植。對于一些生長過密、“禿尾”現象嚴重的火炬林帶,北京市還將逐步進行改造,用其它彩葉樹種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