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是松科雪松屬植物,常綠喬木,樹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葉針形,長8-60厘米,質硬,灰綠色或銀灰色,在長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10-11月開花。球果翌年成熟,橢圓狀卵形,熟時赤褐色。
產于亞洲西部、喜馬拉雅山西部和非洲,地中海沿岸,中國只有一種喜瑪拉雅雪松,分布于西藏南部及印度和阿富汗。分布于阿富汗至印度,海拔1300-3300米地帶,中國多地有栽培。
雪松原產喜馬拉雅山,中國西藏南部及印度、阿富汗均有分布。適生于中國年雨量600-1000毫米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長江中下游各地栽培生長良好。雪松喜光,亦有一定耐蔭能力,喜涼爽濕潤氣候,對溫度變化的適應力相當強。
適生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忌水濕,土中積水往往生長不良,甚至死亡。雪松高可達80米,高大挺拔,側枝平伸,枝葉濃密,枝下高極低,樹冠呈坐地尖塔形,終年蒼翠,姿態雄美。它與南洋杉、日本金松同為世界著名的三大觀賞樹種,雪松還有“樹木皇后”之美稱。
形態特征:原常綠大喬木,高達60-80米,胸徑3-4.5米。主干端直,大枝不規則輪生,平展、小枝徽下垂,下部枝條近地問,形成塔形樹冠,樹皮灰褐色,幼時光滑,老年后則裂為鱗片狀剝落。
葉針形,藍綠色,長2.5-5厘米.先端關,在長使上螺旋狀散生,在短枝上旅生雌雄異株,罕同株,球花單生枝頂。雌球花初紫紅色,后轉淡綠色;雄球花近黃色。花期10-11月,但雄球花較雌球花約早7-15天開放。
葉在長枝上為螺旋狀散生,在短枝上簇生。葉針狀,質硬,先端尖細,葉色淡綠至藍綠。雌雄異株,稀同珠,花單生枝頂。球果橢圓至橢圓狀卵形,成熟后種鱗與種子同時散落,種子具翅。雄球花比雌球花花期早10天左右。球果翌年10月份成熟。
生長習性:喜陽光充足,也悄耐陰、在酸性土、微堿。海拔1300-3300米地帶。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南部暖帶落葉闊葉林區,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和常綠闊葉混交林區。雪松喜年降水量600~1000毫升的暖溫帶至中亞熱帶氣候,在中國長江中下游一帶生長最好。
耐干旱,不耐水濕。淺根性,抗風力差。對二氧化硫抗性較弱,空氣中的高濃度二氧化硫往往會造成植株死亡,尤其是4-5月間發新葉時更易造成傷害。 雪松多數都是雌雄異味,加之花期不遇,自然授粉效果較差,為獲得飽滿的種子,需進行人工授粉。
雪松的栽培技術
選盆:雪松宜用紫砂陶盆,也可用釉陶盆。大型盆景可用深圓形盆,亦可用各種鑿石盆,但須用金屬絲固定根底。中型盆景宜用海棠形、馬槽形盆,小苗合栽叢林式可用白礬石或大理石等鑿石淺盆。
用土:雪松可用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壤土。盆栽常用熟化的田園土或腐葉土摻沙使用。
栽種:以春季3-4月為宜,秋后亦可。從地上挖取的雪松苗木須帶宿土,以利于成活。并疏剪枯根,將須根舒展開來,覆以細土,輕輕搖動盆缽,用竹簽撳實,使盆土與根系貼實。栽種位置主干宜偏向一側1B3處為好。
加工:雪松盆景的加工造型以攀扎為主,結合修剪為輔。攀扎以冬春為宜,多采用棕絲進行攀扎。雪松主干聳立,側枝平展,故多將側枝做彎成S形狀,主干一般不做彎,自然向上成大樹型,姿態極為樸實美觀。也可取當年生小苗5-7棵,高低錯落,合栽成叢林式,枝葉婆娑,別具韻味。
樹形:雪松樹體高大聳直,側枝平垂舒展。制作盆景須利用其自然形態,樹形以直干式、雙干式、斜干式、叢林式為好。枝葉通過扎剪,可作成層片狀或云片狀,養護多年,即可成剛柔兼蓄,姿態優雅的盆景佳品。
雪松的主要價值
園林用途:雪松是世界著名的庭園觀賞樹種之一。它具有較強的防塵、減噪與殺菌能力,也適宜作工礦企業綠化樹種。雪松樹體高大,樹形優美,最適宜孤植于草坪中央、建筑前庭之中心、廣場中心或主要建筑物的兩旁及園門的入口等處。
其主干下部的大枝自近地面處平展,長年不枯,能形成繁茂雄偉的樹冠,此外,列植于園路的兩旁,形成甬道,亦極為壯觀。雪松樹體高大,樹形優美,為世界著名的觀賞樹。印度民間視為圣樹。
藥用價值:藥療用途的歷史很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經時代。古埃及人將雪松油添加在化妝品中用來美容,也當作驅蟲劑使用。美國的原住民也將雪松當作藥療及凈化儀式使用的圣品。經蒸餾還可得芳香油,雪松精油的各種益處使其成為治療頭皮屑及皮疹的絕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