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竹芋是竹芋科,肖竹芋屬多年生常綠草本觀葉植物。株高可達100厘米,葉片長橢圓形,頭狀花序,小苞片膜質;萼片近相等;花冠管與萼片硬革質,蒴果開裂為3瓣,種子三角形。貓眼竹芋原產于熱帶美洲及印度洋的島域中。

性喜半陰,不耐直射陽光,適應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生長。由于該植物耐陰,甚適合家庭居室內裝飾美化、綠化之用。可在較明亮的房間內長期擺放觀賞,在光線較暗的房間內放置4-6周,對其生長也無太大的影響,所以可以長期在較暗的房間內擺放,亦能生長良好。

形態特征:貓眼竹芋是多年生草本,具根莖;莖通常不分枝,稀分枝。株高常為60-100厘米。貓眼竹芋的葉基生或莖生,葉片呈長橢圓形,偏細長, 頁面上的黑色斑點比較圓, 像熊貓的眼睛。主脈兩側有白色帶與暗綠色帶交互成羽狀排列,色彩對比鮮明。

貓眼竹芋為頭狀花序,單生、苞片2至數枚,通常螺旋排列,小苞片膜質;萼片3,近相等;花冠管與萼片等長或較其為長;外輪退化雄蕊1枚,極稀無,硬革質的1枚與其相似,具一側裂片;子房3室。貓眼竹芋的蒴果開裂為3瓣,果瓣與中軸脫離;種子3顆,三角形,背凸起,有2裂的假種皮。

生長習性:貓眼竹芋喜溫暖濕潤和光線明亮的環境,不耐寒,也不耐旱,怕烈日暴曬,生長期應充分澆水,以保持濕潤,但土壤不宜積水,宜用疏松肥沃、排水透氣性良好,并含有豐富腐殖質的微酸性土壤。

貓眼竹芋的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竹芋一般分株繁殖,春季氣溫20℃左右時繁殖最理想,但只要氣溫、濕度適宜,也可全年進行。繁殖時用利刀將帶有莖葉或葉芽的根塊切開;少量繁殖可把割切的帶莖葉及葉芽的根塊直接置于泥盆中;大量繁殖時,應置于苗床上;溫度、濕度達不到要求時應用薄膜覆蓋;一定要使薄膜內的溫度達到20-28℃,濕度80%以上。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一般用頂尖嫩梢,插穗長 10-15厘米,視葉片大小,保留葉片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插穗用 500ppm的奈乙酸處理2-3秒鐘,也可用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及ABT生根粉處理。

插穗處理后插于苗床,株行距 5×10厘米為佳。上用薄膜弓棚覆蓋 ,管理方法同分株繁殖一樣。扦插繁殖在溫度不低于20℃時任何時候都可進行。 插穗30-50天生根;但扦插成活率不如分株繁殖高;一般在50% 左右。

貓眼竹芋的病害防治

貓眼竹芋的抗性強,病蟲害較少,但在栽培的過程中管理不善時仍有病蟲害發生。常見蟲害主要有介殼蟲、紅蜘蛛等;常見病害主要有白絹病和葉斑病等。

白絹病:該病較常發生。發生時,莖或葉基部接近土壤處變褐腐爛,長出白色絹狀的菌絲體,呈輻射狀,能在根際土壤中蔓延,然后引起地上部分枯萎死亡;初期為白色,后期變成黃色,最終呈褐色或茶褐色如菜籽狀,然后引起地上部分枯萎死亡。該病7-8月較為嚴重,病原為小菌核菌。在土壤過濕、貧瘠缺肥時易發病。

防治方法:可在土壤中加入土壤重量0.2%的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土壤;在菌核未形成前拔除病株并挖走周圍病土,加入新土;栽培時要注意通風,防止種植過密。

葉斑病: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危害葉鞘。發病初期呈直徑不足l毫米水浸狀的小斑點,然后轉變為直徑約2毫米紅褐色斑點,病斑周圍無任何暈圈。該病終年可發生,以9-10月和翌年3月為兩個高峰期。

在病害發生高峰期,可使大量葉片干枯,凡管理不善、通風不良、栽培過密、積水、土壤貧瘠、蔭蔽不足、植株生長勢差的種植地危害嚴重,病殘體是本病初次侵染的來源。

防治方法:增施基肥,增強抗病力;及時摘除病葉,減少菌源;掌握在發病前開始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

貓眼竹芋的作用用途

園林綠化:貓眼竹芋的葉色豐富多彩,觀賞性極強,且多為陰生植物,具有較強的耐陰性,適應性較強,可種植在庭院、公園的林蔭下或路旁,在華南地區已有越來越多的種類被應用于園林綠化。種植方法可采用片植、叢植或與其他植物搭配布置。在北方地區,可在觀賞溫室內栽培用于園林造景觀賞。

室內布置:貓眼竹芋由于耐陰性較強,葉色美麗,可直接種植于賓館、商場、大型會場等公眾場所的邊角地段作永久布置。但在栽培管理的過程中要適當補充光照并定期向葉面噴水,提高空氣濕度。

盆栽切葉:貓眼竹芋由于株型美觀、葉面顏色五彩斑斕,又具有較強的耐陰性,栽培管理較簡單,用于室內盆栽觀賞,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室內觀葉植物之一。大型品種可用于裝飾賓館、商場的廳堂,小型品種能點綴居室的陽臺、客廳、臥室等。

在栽培管理的過程中,每擺放一段時間,應將其放在陽臺、窗臺陽光較強的地方,增強光照,以利長期觀賞。由于葉色斑瀾,具有醒目的斑紋,是高檔的切葉材料,可直接作插花或用作插花的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