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鳳蘭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郎楷永等蘭花專家鑒定,學名細花玉鳳花(Habenarialuci dawall.exLindl.),是玉鳳蘭之一。1992年8月發現于高州市境內。地面植株50cm左右,株花三四十朵,多至六十多朵。玉鳳蘭花語:歡迎

花形似鳳頭,“鳳頭”的兩邊各有兩片向后上方順貼著的花瓣,似其耳朵;口沒有全張開,舌頭兩伸出一半,舌尖頂著上腭,成翹舌狀;喉管后斜,懸于項下,盛花時,層層疊疊,與其他器官交錯,整株花似玲瓏寶塔。玉鳳蘭“鳳頭”有平伸,仰伸和俯沖翹首等多種形態,似群鳳聚樹而又欲各自分飛之狀,堪稱蘭花世界的奇觀。

玉鳳蘭的形態特征:玉鳳蘭地下有肉質塊莖,橢圓形或、長圓形,頸部著生數條細根。與其他蘭花的假球莖不同,玉鳳蘭的地下塊莖通常只有一年的壽命。每年生長季節開始時,老根會逐漸枯萎,然后在生長季節的末期長出新的塊根,用以度過干燥的氣候。

玉鳳蘭的植株直立,莖不分枝,莖基部常有2~4枚筒狀鞘。鞘以上有1至數片葉,有時葉片退化為苞片狀。葉散生于莖上或近基生有時2片近對生于莖基部上方,草質或稍肉質。

總狀花序頂生,具少數至多數花;花苞片宿存;花較小;萼片離生,中萼片凹陷并常與花瓣靠合成盔狀;側萼片平展或反折;花瓣常較萼片小,不裂或分裂;唇瓣3裂,極罕見不裂的唇瓣。玉鳳蘭花期8-10月。

生長習性:玉鳳蘭分布廣泛,生長習性種間差異較大,生長周期也因氣候環境不同而異。在溫帶或是冬季寒冷的高原地區,大多是在冰雪融解后的春季開始萌芽發葉,夏秋開花,并在初霜來臨時凋萎進入休眠狀態

玉鳳蘭的養殖方法:玉鳳蘭喜排水性能良好的栽培基質,如泥炭土、蛭石、珍珠巖、細蘭石、巖棉、細碎樹皮及椰纖等,而原產于石灰巖地區的種類還要在基質中添加少量堿性介質,如石灰巖、牡蠣粉或碎卵殼。如果是容易腐爛的基質,最好每年換盆一次,避免因基質腐爛導致植株死亡,但需在休眠期進行,生長期內嚴禁移植。

盆栽用盆的大小則要依塊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口徑8cm~12cm的小盆為宜。栽時塊根不宜埋得過深,栽后澆透水一次即可,平時保持基質偏干些,避免塊根未發芽即腐爛。直到翌年清明節前后氣溫逐日升后才開始澆水,并保持基質濕潤。

新芽長出后,最好能給予半日照的生長環境,并在生長初期追施1次長效緩釋肥,或每隔2周追施1次稀薄有機液肥,直到花芽形成為止,但施肥時要遠離塊根,避免發生肥害。生長期間常見有薊馬危害,且初夏梅雨期間最為猖獗,需適時噴藥防治,切勿等到開花時再噴殺。

若無特殊需要,花后仍需正常澆水,直到葉片開始凋萎時才可停止澆水,促使其進入休眠。通常不需要將塊根挖出另貯,只需將花盆移到干燥、避雨處即可,待翌春再移盆或分球。

玉鳳蘭喜歡光線充足的環境,最好能接受中午以前的直射光線,光線充足時,不僅植株較健壯,花花性也會較好。由于玉鳳蘭的具有地下塊根,栽培介質需要排水良好,避免根因長期潮濕而腐爛,可使用三合一介質(栽培土或泥炭土+珍珠石+蛭石)栽種,并讓多的水由盆底流出。

若于花市購買現成的開花株回家,花開完後勿急著將植株丟棄,需正常澆水至葉子轉黃後,可減少或停止澆水,等地上部乾枯後,再將地下塊根挖出,貯存於夾鍊袋中,并放置於陰涼處,待發現塊莖發芽後(約每年的3~4月)再取出種植。也可不采收塊根,讓其在原盆中休眠,待春天新芽萌出後再正常管理。

施肥可於塊莖種下後,施用好康多一號當基肥,肥料可維持3個月,等葉子長出後,可每半個月施用一次花寶2號3,000倍液花芽抽出為止。繁殖以分植地下塊根為主,若栽培得當,地下塊根每年皆會增生。

只要將發芽的塊根分別種植(使用3吋以上的盆子),即可得新的植株。玉鳳蘭栽培容易,且不占空間,適合栽培於窗臺、陽臺或是室內光線充足處,她的栽培管理方式就跟一般半日照的草花類似,即使是園藝新手也可栽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