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莉(學名:Fagraea ceilanica Thunb.):又名非洲茉莉、華灰莉,為馬錢科灰莉屬常綠喬木或灌木。樹皮灰色。小枝粗厚,圓柱形;全株無毛。葉片稍肉質,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葉面深綠色,中脈扁平,葉背微凸起;葉柄基部具有由托葉形成的腋生鱗片。

性喜陽光,耐旱,耐陰,耐寒力強,在南亞熱帶地區終年青翠碧綠,長勢良好。生于海拔500-1800米山地密林中或石灰巖地區闊葉林中。分布于中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等等地域。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強,粗生易栽培。

花單生或組成頂生二歧聚傘花序;花序梗短而粗,基部有披針形的苞片;花梗粗壯,有寬卵形小苞片;花萼綠色,裂片卵形至圓形;花冠漏斗狀;花藥長圓形至長卵形;

子房橢圓狀或卵狀,花柱纖細,柱頭倒圓錐狀或稍呈盾狀。漿果卵狀或近圓球狀,頂端有尖喙,淡綠色,基部有宿萼;種子橢圓狀腎形,藏于果肉中。花期4-8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

喬木,高達15米,有時附生于其他樹上呈攀援狀灌木;樹皮灰色。小枝粗厚,圓柱形,老枝上有凸起的葉痕和托葉痕;全株無毛。

葉片稍肉質,干后變紙質或近革質,橢圓形、卵形、倒卵形或長圓形,有時長圓狀披針形,長5-25厘米,寬2-10厘米,頂端漸尖、急尖或圓而有小尖頭,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葉面深綠色,干后綠黃色;

葉面中脈扁平,葉背微凸起,側脈每邊4-8條,不明顯;葉柄長1-5厘米,基部具有由托葉形成的腋生鱗片,鱗片長約1毫米,寬約4毫米,常多少與葉柄合生。

花單生或組成頂生二歧聚傘花序;花序梗短而粗,基部有長約4毫米披針形的苞片;花梗粗壯,長達1厘米,中部以上有2枚寬卵形的小苞片;花萼綠色,肉質,干后革質,長1.5-2厘米,裂片卵形至圓形,長約1厘米,邊緣膜質;

花冠漏斗狀,長約5厘米,質薄,稍帶肉質,白色,芳香,花冠管長3-3.5厘米,上部擴大,裂片張開,倒卵形,長2.5-3厘米,寬達2厘米,上部內側有突起的花紋;

雄蕊內藏,花絲絲狀,花藥長圓形至長卵形,長5-7毫米;子房橢圓狀或卵狀,長5毫米,光滑,2室,每室有胚珠多顆,花柱纖細,柱頭倒圓錐狀或稍呈盾狀。

漿果卵狀或近圓球狀,長3-5厘米,直徑2-4厘米,頂端有尖喙,淡綠色,有光澤,基部有宿萼;種子橢圓狀腎形,長3-4毫米,藏于果肉中。染色體基數x=11。

繁殖方法:灰莉繁殖,用扦插、播種、壓條、分株均可,每種繁殖方法適用的時間和條件不同,可根據具體條件進行選擇。但枝條扦插或種子播種繁殖,成苗率高。

播種:灰莉的播種宜于10至12月間采集成熟的果實,脫出種粒后,將其撒播或行播于疏松肥沃的沙壤苗床上,覆土厚度2至3厘米,并加蓋稻草或地膜保溫防寒,或將其種子沙藏至種粒裂口露白后再行播種。

秋末冬初播下的種子,要到來年春天才能出苗,出苗后及時揭去覆草,加強水肥管理;入夏后搭棚遮陰,可望培育出干形較好的高大植株。

扦插:灰莉自4月底開始至10月均可進行扦插育苗,但最好在6至7月的梅雨期扦插,生根效果比較理想。剪取1至2年生健壯的枝條作插穗,穗長12至15厘米,帶2至3個半片葉,下切口最好位于節下0.2至0.3厘米處。

將其扦插于泥炭土、沙壤、蛭石或黃心土中,但以泥炭土的生根效果最好,蒙罩塑料薄膜保濕,晴好天氣時注意搭棚遮陰,1至2個月后即可生根,成活率可達80%以上。

分株:3至4月間,當植株剛開始萌動時,將叢狀植株從花盆中脫出,或將地栽的叢生植物從土中掘起,抖去部分宿土,在根系結合薄弱處,用利刀切割開來,使每叢至少帶2至3根莖干,并帶有一部分完好的根系,分別將其另行地栽或盆栽。

再則,它靠近地面的根系上會長出許多萌蘗,可將其從根部帶萌蘗截斷后另行栽種。

花語:樸素自然,清凈純潔

主要價值:灰莉花大形,芳香,終年青翠碧綠,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樹形優美,葉片近肉質,葉色濃綠有光澤,是優良的庭園、室內觀葉植物。

不斷放出清新的氧氣,室內的人更加精神,工作更加順利,產生的揮發性油類具有顯著的殺菌作用,可使人放松、有利于睡眠,提高工作效率。

灰莉的體積通常比較大,放在窗口的位置,當有風吹過的時候,風便會被阻擋,從而改變風向,讓風轉彎吹到室內。抗污染能力強,適合于道路隔離帶、交通主干道道路、林帶以及景觀節點等地的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