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萼(學名:Hosta ventricosa (Salisb.)Stearn),又名“紫玉簪”,是百合科,玉簪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粗,葉卵狀心形、卵形至卵圓形,先端近短尾狀或驟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花葶可高達100cm,有花;

苞片矩圓狀披針形,白色,膜質;花單生,盛開時從花被管向上驟然作近漏斗狀擴大,紫紅色;雄蕊伸出花被之外。

紫萼喜陰濕環境,生于林下、草坡或路旁,分布于中國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各地常見栽培,供觀賞。

根狀莖粗0.3-1cm。葉卵狀心形、卵形至卵圓形,長8-19cm,寬4-17cm,先端通常近短尾狀或驟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極少葉片基部下延而略呈楔形,具7-11對側脈;葉柄長6-30cm。

花葶高60-100cm,具10-30朵花;苞片矩圓狀披針形,長1-2cm,白色,膜質;花單生,長4-5.8cm,盛開時從花被管向上驟然作近漏斗狀擴大,紫紅色;花梗長7-10mm;雄蕊伸出花被之外,完全離生。

蒴果圓柱狀,有三棱,長2.5-4.5cm,直徑6-7mm。花期6-7月,果期7-9月。

紫萼作為食用的蔬菜,據產地介紹,災荒年間人們為了充饑在山上尋野菜時發現的,其嫩芽和生長期的葉柄經焯水后均可供食用。作為菜肴,具有清香可口、滑而不黏、外觀碧綠如玉。

紫萼扶千蕊,玉簪惹嬌翠。滿枝掛玉珠,俯首迎風醉。紫萼花開,似串串風鈴在風中搖曳,又似嬌羞的少女般輕搖曼舞。在翠綠的葉片映襯下,紫萼嬌俏可愛,清新瑩然。

雨后時節,水珠在花瓣輾轉,花兒含苞帶露,更如初出閣的少女般楚楚動人。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

紫萼的花語是:思念、浪漫、喜悅,溫柔而輕輕地掠過。

繁殖方法:在2月底或3月初播種時,選擇濕潤、肥沃的沙質壤土做苗床,細致整地。播前將種子置于45℃溫水中浸種24小時,讓其自然冷卻,進行催芽。

采用條播或撒播,條溝深3cm左右,條間距20cm左右將種子拌和細沙均勻地播于溝內,播后覆上薄薄的一層焦泥灰或草木灰,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再蓋上稻草或芒萁草保濕。

也可實行撒播,將種子均勻地撇于苗床上,覆上焦泥灰或草木灰,再蓋上稻草或芒萁草,播后保持床面濕潤。15天左右幼苗出土,要及時揭草,當苗高3-4cm時,追施稀糞液肥每畝約1000千克,還要做好除草、間苗、遮陰等工作。當年苗高6-8cm時,可進行移栽定植。

根蘗繁殖:在春季取紫萼的根狀莖,截成長5-6cm的帶芽莖段,截面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沾涂,埋入預先準備好的苗床溝內,然后覆蓋3cm左右的焦泥灰或腐殖土,保持土壤濕潤,15天左右可出苗。利用紫萼下橫走的根狀莖,分段栽種,成苗雖然較快,但繁殖速率較低,生產上較少采用。

栽培技術:地栽一般3-5年分栽一次,盆栽3年分栽一次。栽種前要施足基肥,盆栽用中性培養土。每年于萌芽前及開花前后各施一次追肥,入冬前施一次腐熟的有機肥。

生長期間遇干旱應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雨季注意排水。置蔽陰處養護,避免強光直射。花謝后及時剪除殘花莛,秋后除去地上莖葉。

紫萼病蟲害不多,均為常見病。病害主要有真菌引起的白絹病,炭疽病,根腐病等,發病原因均為根部積水沒有及時排除,環境通風不暢造成高溫高濕,病菌蔓延。一般用多菌靈,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常見除菌藥物結合增強環境通透性就能夠有效治療。

蟲害有蝸牛,紅蜘蛛,小黑飛,地老虎等常見蟲害,除蝸牛,蛞蝓需要用四聚乙醛專殺之外,別的害蟲用常見的低毒藥品就能有效殺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