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術,【拼音】: ézhú。別稱蒁藥、莪荗、青姜、黑心姜、姜黃,拉丁文學名:Curcuma zedoaria (Christm.) Rosc.,莪術為姜科、姜黃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本品為姜科植物蓬莪術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Lee et C. F. Liang或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莖。

后者習稱“溫莪術”。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洗凈,蒸或煮至透心,曬干或低溫干燥后除去須根及雜質。株高約1米;根莖圓柱形,肉質,具樟腦般香味,淡黃色或白色;根細長或末端膨大成塊根。栽培或野生于林蔭下,分布于印度、馬來西亞和中國各地。能治行氣止痛、積散結、破血祛瘀作用。

株高約1米;根莖圓柱形,肉質,具樟腦般香味,淡黃色或白色;根細長或末端膨大成塊根。葉直立,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35(60)厘米,寬10-15厘米,中部常有紫斑,無毛;葉柄較葉片為長。

花葶由根莖單獨發出,常先葉而生,長10-20厘米,被疏松、細長的鱗片狀鞘數枚;穗狀花序闊橢圓形,長10-18厘米,寬5-8厘米。

苞片卵形至倒卵形,稍開展,頂端鈍,下部的綠色,頂端紅色,上部的較長而紫色;花萼長1-1.2厘米,白色,頂端3裂;花冠管長2-2.5厘米,裂片長圓形,黃色,不相等,后方的1片較大,長1.5-2厘米,頂端具小尖頭;側生退化雄蕊比唇瓣小;唇瓣黃色,近倒卵形,長約2厘米,寬1.2-1.5厘米,頂端微缺;花藥長約4毫米,藥隔基部具叉開的距;子房無毛。花期:4-6月。

根莖稱“莪術”,供藥用,主治“氣血凝滯,心腹脹痛,癥瘕,積聚,宿食不消,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塊根稱“綠絲郁金”,有行氣解郁,破瘀,止痛的功用。

栽培技術:

莪術對生態環境要求比較嚴格,適宜種植區域狹窄。土壤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上層疏松肥沃、下層緊密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好,澇洼地不宜種植。

溫郁金(溫莪術)宜選陽光充足、土地濕潤、肥沃疏松的沖積土、砂質土為好,粘土不宜種植。土壤要求上層疏松,下層緊密,避免塊根入土過深,采挖不便。菜園地肥沃疏松,選這種土地種植較為適宜,其次,麥地也可種植。

根莖的選擇:冬季收獲時選擇健壯飽滿的當年新生根莖貯藏做種。栽植前將種栽取出曬1~2天,除去須根,大小分開。大的縱切數塊,每塊有芽1~2個,切后稍晾使傷口愈合,或用草木灰涂抹傷口。

栽種期:栽植時期因品種和地區不同而異。溫郁金(溫莪術)為4月上、中旬,莪術于5~6月中下旬為宜。

除草及灌溉:莪術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后遇旱及時向溝內澆水,結合雜草情況,澆水后要及時松土除草。幼苗期要淺鋤,保持土壤濕潤、疏松、無雜草。中后期需水較多,遇旱應及時澆水。雨季應注意及時排水防澇,防止積水爛根。

采收和加工:12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萎時,挖掘根部,除去根莖上的泥土,洗凈,置鍋里蒸或煮約15分鐘,曬干或烘干,撞去須根即成。也可將根莖放入清水中浸泡,撈起,瀝干水,潤透,切薄片,曬干或烘干。

收獲時,選取根莖中健壯結實、形狀短粗、無病無害、無傷疤的二頭、三頭、奶頭留作種用,將無芽的根莖剔除。選好宜日曬,可堆放于向陽的屋檐下,高約0.7~1米,上蓋郁金的葉、莖或稻草即可;天氣寒冷地方要用泥土堆蓋,保暖防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