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三葉草也叫做紅車軸草、紅荷蘭翹搖,紅三葉原產(chǎn)于小亞西亞及歐洲西南部,是歐洲、美國東部、新西蘭等海洋性氣候地區(qū)的最重要的牧草之一。在我國云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新疆等省、自治區(qū)都有栽培,并有野生狀態(tài)分布。
紅三葉草適宜在我國亞熱帶高山低溫多雨地區(qū)種植,紅三葉有許多適應(yīng)不同環(huán)境的優(yōu)良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紅三葉花序頭狀,有長總花梗,高出于葉;萼筒狀,萼齒三角形,較萼筒短;花冠白色或淡紅色,花期5月。
形態(tài)特征:紅三葉草主根明顯,入土不深,根莖2/3分布在30厘米深表土層中,側(cè)根發(fā)達。根瘤多。莖圓,中空,直立或斜上,長90~150厘米,分枝力強,一般有10~15個,多者可達30個,開花前形成強大的株叢。
掌狀三出復(fù)葉。聚生于葉柄頂端;葉柄長3~10厘米,小葉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6厘米,寬2~3.5厘米,基部稍寬,先端較狹,葉面有灰白色倒“V”形斑紋、全緣;托葉膜質(zhì),較大,長約2厘米,有紫色脈紋,大部連于葉柄,先端尖銳分出;莖葉各部均具茸毛。
頭形總狀花序,聚生枝稍或腋生小花梗上,小花眾多,常有35~150朵,紅色或淡紫紅色,異花受粉。萼片膜質(zhì),有毛,鐘形,有尖齒5枚,1枚較長。莢小,橫裂,每莢含種子1粒,腎形或橢圓形或近似三角形,黃褐色或紫色,千粒重1.5~2克。
紅三葉草花紫紅色,多數(shù)密集成頭狀。莢果小。種子腎形。喜溫暖濕潤氣候,不抗旱,適宜水分充足、酸性不大的土壤。莖、葉富含蛋白質(zhì)和灰分,主要用作飼料或綠肥。可青飼或調(diào)制干草。
喜濕潤溫暖氣候,較耐旱、耐寒。適宜于排水良好、富含鈣質(zhì)的粘性土壤生長。生長周期一般為2~6年,在溫暖條件下,常縮短為二年生或一年生。紅三葉為長日照作物,日照14小時以上才能開花結(jié)實。
用作牲畜飼草栽培時,一般同禾本科牧草混播;用作綠肥或飼料時常單獨栽培。接種根瘤菌可明顯提高產(chǎn)量。春、秋均可播種,每公頃播種量15千克左右。條播行距20~40厘米,深1.5厘米左右。
每年可刈割2~4次。莖葉柔軟,略帶苦味。鮮草約含粗蛋白質(zhì)4.1%,粗脂肪1.1%,粗纖維7.7%,無氮浸出物12.4%,灰分2.0%。每公頃鮮草產(chǎn)量可達30~60噸。
紅三葉草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無毛。復(fù)葉有3小葉,小葉倒卵形或倒心形,長1.2—2.5厘米,寬1—2厘米,栽培的葉長可達5厘米,寬達3.8厘米,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細齒,表面無毛,背面微有毛;
托葉橢圓形,頂端尖,抱莖。花序頭狀,有長總花梗,高出于葉;萼筒狀,萼齒三角形,較萼筒短;花冠白色或淡紅色。莢果倒卵狀橢圓形,有3—4種子;種子細小,近圓形,黃褐色,花期5月。
生長習(xí)性:紅三葉喜溫暖濕潤氣候,夏天不太熱,冬天又不太冷的地區(qū)。最適氣溫在15~25℃,超過35℃,或低于-15℃都會使紅三葉致死,冬季-8℃左右可以越冬,而超過35℃則難越夏。
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mm。不耐干旱,對土壤要求也較嚴(yán)格,pH6~7時最適宜生長,pH值低于6則應(yīng)施用石灰調(diào)解土壤的酸度,紅三葉不耐澇,要種植在排水良好的地塊。
紅三葉喜溫暖濕潤氣候,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5~25℃。年降雨量700~2000毫米以上,夏季不熱,冬季不冷的地方最宜生長。抗寒性強,冬季可耐-8℃低溫,最低溫度低于-15℃,則難于越冬。耐蔭耐濕性也強,耐熱性較差,夏季溫度超過35℃生長受抑制,持續(xù)高溫,而且晝夜溫差小,往往使紅三葉死亡。
春、夏、秋季生長旺盛,青割利用期長,產(chǎn)量高,可為牲畜提供優(yōu)質(zhì)飼草。晚秋和隆冬季節(jié)停止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粘土、壤土、砂壤土,中性或微酸性土壤都適宜紅三葉草的生長。
紅三葉的繁殖方式
播種:紅三葉草春夏秋季均可播種,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9-24℃。春季播種可在3月中下旬氣溫穩(wěn)定在15℃以上時播種。秋播一般從8月中旬開始至9月中下旬進行。
秋季墑情好,雜草生長弱,有利于紅三葉草生長成坪,因此秋播更為適宜。播種前需將果樹行間雜草及雜物清除,翻耕20-30cm將地整平,墑情不足時,翻地前應(yīng)灌水補墑。
用于種子田的種子,要采用國家或省牧草種子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規(guī)定的I級種子,進行牧草生產(chǎn)的種子,可采用Ⅰ、Ⅱ、Ⅲ級種子均可。播種期,在溫暖濕潤地區(qū),以秋播為好,在海拔較高的地區(qū)以春、夏季播種為佳,秋播的要使幼苗在冬前有1個月以上的生長期。
播種方法可條播,也可以撒播、混播和單播。種子田要單播、條播,行距30~40厘米;收草或放牧地,可撒播和條播,行距20~30厘米。播種后要耱地鎮(zhèn)壓。種子田每畝播種量0.4~0.5千克,用草地每畝0.6~0.75千克。
播種深度1~2厘米。原則是土壤墑情差,整地質(zhì)量低,播種量要大,覆土要深,反之則小、淺,播種過深,會使貯存于種子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消耗殆盡而難以出苗。
紅三葉與禾本科牧草混播時,在較高寒而濕潤地區(qū),宜與貓尾草配合效果較好;在溫暖濕潤地區(qū),宜與多年生黑麥草混播,在溫暖而稍干旱地區(qū),則與雞腳草混播較好。混播比例,一般為1:1。
紅三葉種子細小,要求整地精細。整地時施入基肥,每畝施廄肥2500千克左右,并結(jié)合施磷肥每畝20~25千克,以利于提高紅三葉草的固氮能力。酸性土壤在整地時適當(dāng)施用石灰,調(diào)整PH值到6,有利于根瘤形成。
用紅三葉根瘤菌劑拌種,可使根部盡快形成根瘤,提高固氮能力,增加產(chǎn)草量,尤其是第一次種紅三葉的土地,更有必要。在沒有根瘤菌劑的情況下,用種過紅三葉的土壤拌種也有一定效果。由于紅三葉根瘤的固氮作用,一般不用施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