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玫瑰為多年生大型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株高3-7米,葉互生,二行排列,長圓狀披針形,葉色深綠,光滑,長50厘米左右,寬15厘米左右,頭狀花序由地下莖抽出,玫瑰花型,花瓣革質,表面光滑,亮麗如瓷,有50-100瓣不等,瓷玫瑰花期夏季。

瓷玫瑰又名姜荷花、火炬姜,是姜科艷山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高2-5米,枝干挺拔,葉色濃綠,花朵獨枝開放,花型像玫瑰,端莊典雅,飄逸新奇;瓷玫瑰的花語:無緣的愛。

蠟質的花瓣具光澤,亮麗如瓷,嬌艷欲滴,是一種新型的名優切花;原產熱帶非洲、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地,我國南方廣東、福建、臺灣、云南等地有引種栽培。

瓷玫瑰我是在中國科學研究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看見的。蠟質的花瓣、鮮艷的顏色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美不勝收。艷麗的顏色讓瓷玫瑰看起來似"燃燒的火炬",雖然名叫瓷玫瑰,但是卻與玫瑰沒有一點關系,是姜科的植物。

形態特征:瓷玫瑰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瓷玫瑰一般莖枝成叢生長,在原產地株高可達10米以上,在我國栽培一般僅2~5米。瓷玫瑰莖稈被葉鞘所包,葉互生,2行排列,葉片綠色,線形至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葉長30~60厘米,光滑,有光澤。

花為基生的頭狀花序,圓錐形球果狀,似熊熊燃燒的火炬,故名火炬姜;花序在春夏秋三季從地下莖抽出,高可達1~2米,直徑約為15~20厘米,花柄粗壯;苞片粉紅色,肥厚,瓷質或蠟質,有光澤,層層疊嶂;

花上部唇瓣金黃色,十分妖嬈艷麗,又似含苞待放的玫瑰,故又名瓷玫瑰。瓷玫瑰還有1個變種,其莖稈、葉片均為紫紅色,花朵為深紅色,較為稀有,瓷攻瑰常年可看到花朵的盛花期為5~10月。

生長習性:瓷玫瑰性喜高溫高濕,生長適溫25~30℃,喜歡陽光充足的環境,但耐半日照,生育初期宜稍蔭蔽,栽培土壤以疏松、透水、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最好。由于植株高大,栽培處宜避風。

瓷玫瑰的養殖方法:瓷玫瑰植株成活后,可10~15天進行一次根外施肥或半年追埋一次農家肥。澆水視植株葉片的生長狀態而定,當葉片略有萎蔫時可以澆灌。因植株根系發達,生長穩定后可適當減少澆水次數。平時注意疏剪枯黃葉片與老莖,以利通風和采花。

瓷玫瑰屬姜科植物,植株根莖葉均含有辛味,因此病蟲害較少。偶有害蟲危害葉片或花朵,應注意觀察,及時噴殺蟲劑以防治。瓷玫瑰生長1年左右的成型植株可在冬春二季陸續見花,花量豐富,花期集中,每叢5~20支不等。

此時應不忘剪除枯黃殘葉,以利花芽生長及花朵采收。花蕾初開、盛開均可采收,在花梗離地面10~15m處剪下花枝,并及時插于水中水養。因瓷玫瑰花瓣為革質,脆而易折皺受損,采收時應盡量減少損傷。

瓷玫瑰的繁殖方式:瓷玫瑰的繁殖可采用播種、分株和組織培養等方法。瓷玫瑰采用播種繁殖時,發芽速度較慢,在我國較少采用。由于瓷玫瑰的分蘗力較強,常規繁殖可采用分塊莖繁殖。

對欲分株的母株,先加強肥水管理,使其生長健壯并促使其多發芽、發壯芽。分株在4~10月均可進行,操作時,挖出塊莖,用利刀切割,使之以3~4芽為一叢進行分株移栽。瓷玫瑰較粗生,在陰涼的條件下,一般1個月即可長出新的植株,第二年就能抽葶開花,3年后便能蔚然成蔭,進入花的豐產期。

要想短期內獲得大量瓷玫瑰的種苗進行大規模種植,可采用組織培養的方法進行種苗的規模化生產。其外植體可采用地下剛萌動或剛出土的嫩芽,但去污較難。因而一般采用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獲得的催生芽做外植體。

操作時可先將母株的地下莖洗干凈后用50%的多菌靈1000倍液浸泡1天后放入黑色的塑料袋中在25℃左右的溫度下催芽,當芽長至2厘米左右時剝取里面的生長點作外植體,污染相對較低。瓷玫瑰外植體組培時易褐變,可在培養基中加入維生素C或活性碳等方法解決。

病害防治:瓷玫瑰的蟲害在通風不良時主要有介殼蟲,可用25%的亞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殺。瓷玫瑰的病害主要有葉枯病和根腐病,葉枯病可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噴灑防治。發生根腐病時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