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羅蘭,十字花科、紫羅蘭屬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紫羅蘭全株密被灰白色具柄的分枝柔毛。莖直立,多分枝,基部稍木質化。葉片長圓形至倒披針形或匙形。紫羅蘭原產地中海沿岸。中國南部地區廣泛栽培,歐洲名花之一。中國大城市中常有物種,可以栽于庭園或溫室中,供觀賞。此花與三色堇相似,易混淆。
形態特征:紫羅蘭為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多數,較大,花序軸果期伸長;花梗粗壯,斜上開展,長達1.5毫米;萼片直立,長橢圓形,長約15毫米,內輪萼片基部呈囊狀,邊緣膜質,白色透明;
花瓣紫紅、淡紅或白色,近卵形,長約12毫米,頂端淺2裂或微凹,邊緣波狀,下部具長爪;花絲向基部逐漸擴大;子房圓柱形,柱頭微2裂。紫羅蘭花期4-5月。
紫羅蘭長角果圓柱形,長7-8厘米,直徑約3毫米,果瓣中脈明顯,頂端淺裂;果梗粗壯,長10-15毫米。種子近圓形,直徑約2毫米,扁平,深褐色,邊緣具有白色膜質的翅。
生長習性:紫羅蘭喜冷涼的氣候,忌燥熱。喜通風良好的環境,冬季喜溫和氣候,但也能耐短暫的-5℃的低溫。生長適溫白天15-18℃,夜間10℃左右,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排水良好、中性偏堿的土壤中生長較好,忌酸性土壤。
紫羅蘭耐寒不耐陰,怕漬水,它適生于位置較高,在霉雨天氣炎熱而通風不良時則易受病蟲危害,施肥不宜過多,否則對開花不利;光照和通風如果不充分,易患病蟲害。
紫羅蘭的病害防治:蒔養過程中紫羅蘭常遭到病蟲的危害,其主要病害有紫羅蘭枯萎病、紫羅蘭黃萎病、紫羅蘭白銹病及紫羅蘭花葉病。
霜霉病:紫羅蘭霜霉病在上海中山公園發現,它引起葉片萎蒲下垂甚至整株枯死。
癥狀 :發病葉片表面產生談綠色斑點,后變成黃盜,無明顯邊緣,受葉脈限制而成角員。在相應的葉片背面,長有白色的霜留層。嫩梢和花各部也可受到侵染,造成植株矮化或畸形。
發生特點:病茵以卵抱子在土壤中及病株殘余組織內越冬。翌春開始萌發,進行初次侵染。播種過密、排水不良容易發病嚴重。防治方法:避免裁桓過疚及時清除病株。咳施0.5-1%酌狡爾多濃;上海農藥廣試制的新型殺菌劑亞磅酸乙a3,濃度為每升水中加藥2-3克。
枯萎病:此病由尖鐮孢菌所引起。癥狀:植株變矮、萎蔫。幼株的葉片上產生明顯的脈紋、在較大的植株上引起葉片下垂等癥狀。
防治方法:可用50~55℃溫水進行10分鐘溫燙浸種,這樣可以殺死種子攜帶的病菌。藥劑消毒,種植紫羅蘭用的土壤應消毒后再利用,藥劑可用1000倍高錳酸鉀溶液。如發現有嚴重感染的病株,應立即拔除燒毀,以防傳染給其他健康植株。
黃萎病:植株下部葉片變黃、萎蔫。病株嚴重矮化,維束管理組織迅速變色。防治方法:可用50~55℃溫水進行10分鐘溫燙浸種,這樣可以殺死種子攜帶的病菌。藥劑消毒。種植紫羅蘭用的土壤應消毒后再利用,藥劑可用1000倍高錳酸鉀溶液。如發現有嚴重感染的病株,應立即拔除燒毀,以防傳染給其他健康植株。
白銹病:此病是由白銹病所引起,紫羅蘭植株受侵染后,病害部變為黃色,后期變為褐色。在葉片的表皮下產生鏈狀的無色孢子。
防治方法:該病在其他十字花科植物上危害也很嚴重,紫羅蘭如與其它十字花科植物放置在一起會互相傳染,故應鏟除十字花科的雜草,并與其他十字花科的植株隔離。紫羅蘭植株發生病害前應噴波美3~4度的石硫合劑預防,生長季節根據發病情況噴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敵銹鈉250~300倍液防治。
花葉病:此病是芫菁花葉病毒,又稱甘藍病毒1號所引起。通過以桃蚜和菜蚜為主的40~50種蚜蟲傳毒,也可通過汁液傳播。該病毒可危害很多十字花科植物和其他非十字花科植物。故應與這些植物隔離。
防治方法:與其他毒源植物隔離。應及時消滅蚜蟲,藥劑可用植物性殺蟲劑1.2%煙參堿2000~4000倍液或內吸藥劑10%吡蟲啉2000倍液噴霧防治。
疫病:紫羅蘭葉片發病呈圓形大病斑,潮濕時軟腐,干燥時呈青白色,易晚裂。莖部發病呈水漬狀、暗綠色,病部一般縊縮,但維管束不變色,患部以上部分葉片萎蔫。如植株有幾處莖部發病,全株很快萎蔫干枯。幼苗感病,生長點常呈暗綠色,水漬狀,軟腐后枯死呈干尖狀。
防治方法:除選用抗病品種、輪作栽培管理外,該病用藥強調及時,發現中心病株立即用藥。
葉斑病:是由連作密植、通風不良、濕度過高等原因引起的。
防治方法:清除病株殘體,減少侵染源;選用抗病品種,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實行輪作;沿土壤表面澆灌,避免在植株上噴水;噴灑 1%的波爾多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400~600倍液。
猝倒病:主要通過土壤和肥料傳播,濕度過大,土溫過高,播種過密,幼苗生長瘦弱等情況下易發生。及時拔除病株;對土壤進行消毒;幼苗出土前期,適當控制澆水;發病初期用50%的代森銨水溶液300~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澆灌。
腐爛病:主要是由于濕度大,光照不足,通風不良而造成。適當控制水分,透光通風。
根結線蟲病:主要通過灌溉及農事操作進行傳播,帶病土壤和殘株是侵染的主要來源。進行土壤消毒。進行藥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