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鳳仙花也稱玻璃翠,鳳仙花科,鳳仙花屬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高可達70厘米,莖直立,綠色或淡紅色,葉互生。總花梗生于莖、枝上部葉腋,2花,花大小及顏色多變化。
有鮮紅色,深紅,粉紅色,紫紅色,淡紫色,藍紫色或白色。蒴果紡錘形,6-10月開花。蘇丹鳳仙花原產于非洲贊比亞東北部的烏桑巴拉山,在中國海南島及北京植物園熱帶溫室中有栽培。供觀賞。
形態特征:蘇丹鳳仙花的總花梗生于莖、枝上部葉腋,通常具2花,稀具3-5花,或有時具1花,長3-5 (6) 厘米;花梗細,長15-30毫米,基部具苞片;苞片線狀披針形或鉆形,長約2毫米,頂端尖,花大小及顏色多變化,鮮紅色,深紅,粉紅色,紫紅色,淡紫色,藍紫色或有時白色。
側生萼片2,淡綠色或白色,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7毫米,尖;旗瓣寬倒心形或倒卵形,長15-19毫米,寬13-25毫米,頂端微凹,背面中肋具窄雞冠狀突起頂端具短尖;翼瓣無柄,長18-25毫米,2裂,基部裂片與上部裂片同形,且近等大。
基部裂片倒卵形或倒卵狀匙形,長14-20毫米,寬達14毫米,上部裂片長12-23毫米,寬達18毫米,全緣或微凹;唇瓣淺舟狀,長8-15毫米,基部急收縮成長24-40毫米線狀內彎的細距。子房紡錘狀,長約4毫米,無毛。
生長習性:何氏鳳仙性喜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通風的環境,不耐寒,越冬溫度為5℃左右,喜半陰,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3-16℃,喜排水良好的腐殖土,種子壽命可達6年,2-3年發芽力不減。其他有一種說法,說何氏鳳仙會釋放出致癌的物質,建議不要在室內養。
何氏鳳仙的養殖方法:幼苗經2~3次摘心,促其分枝,使株形更豐滿、優美。喜充足的陽光和溫暖的環境。適于中小盆栽植,生長時期每1~2周施一次追肥。越冬溫度在16℃以上可以開花;
低于12℃葉片變黃,下部脫落。冬季應放在向陽的窗邊,5~10月可移至室外陽光下栽培。何氏鳳仙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既不耐寒又不耐高溫,忌強光直射。在栽培中應注意:
盆土選擇:宜選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培養土,也可用腐葉土、園土加少量腐熟的餅肥和沙混合而成。如盆土排水不好易引起爛根。
摘心與修剪:幼苗上盆后,需要摘心2~3次,促使側枝生長,枝型豐滿,花朵繁多。每批花開后要及時修掉殘花,重新發出新枝,使開花不斷。
澆水與施肥:澆水不能過勤,要見干見濕。但夏季澆水要充足,并向葉面與地上噴水,以增加濕度;冬季澆水次數可少些,每隔7~10天用與室溫相似的水發噴灑枝葉1次。在生長時期每半個月施1次以磷、鉀肥為主的稀薄復合肥料,氮肥不能太多,否則枝葉過于茂盛而影響開花量。
光照與溫度:何氏鳳仙忌炎熱的夏天與強光直射,在夏天要放在有遮蔭與通風良好的地方;冬天室溫不能低于12℃,同時要放在向陽處,否則葉片易發黃與脫落。為了避免植株偏向一邊,每星期需轉盆1次。
何氏鳳仙的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方法,即選用規格10×10的育苗穴盤,栽培基質可選用草炭灰:碎木屑:蛭石=4:3:3、裝入育苗穴盤中。從母體采取插穗,要求插穗必須保留三個節。扦插時、將扦條輕輕插入基質中、注意盡量不要損失插穗。
扦插要馬上澆水,然后用1000倍的百菌清噴霧,每隔30分鐘噴10分鐘霧,以保證葉片濕潤,但不積水下流。10至14天即可生根,生根成活率在98%以上。當長至10厘米時,留2-3個節將尖掐掉。這樣每個節就能生出3-5個枝條,10周后即可形成冠幅直接30-50厘米的成品。
種子繁殖:鳳仙花種子小,但壽命較長,在室內存放3年的種子,其發芽率仍可達79.9%以上。在清明前后播種。采用挖穴直播的,可在整好的地上,按株距15厘米、行距30厘米挖深1厘米左右的穴、澆水、待水滲下后每穴播種子3-4 粒,覆土后稍加鎮壓即可。
若進行育苗移植,則在先做好的畦內將種子均勻撒于畦面上,覆土厚1厘米左右壓實,保持土壤濕潤,溫度在25℃左右時5天即可出苗。每畝播種量0.5-1kg。當苗高10厘米 左右時即可移栽。
移栽前將定植地整平耙細,按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 挖穴,穴的深淺依苗的根系多少來定,將帶土坨的小苗栽植于穴內,用手壓緊后澆定根水,待水滲下后培土封穴。鳳仙花耐移植,盛開時仍可移植。
如在中國“國慶節”時觀花,則應于6月至7月播種。準備好播種用土,將種子撒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薄土后,再噴水保濕,然后放在無直射陽光處,注意澆水,勿使土壤干燥,澆水時不要將種子沖出來。
約過7天至10天,種子陸續發芽出苗,應避免烈日暴曬,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當鳳仙花過于擁擠時進行間苗,使其茁壯生長。當小苗長出3片至4片真葉時,分苗定植,分苗時應帶宿土。
栽后放在陰涼處進行緩苗。緩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處養護,保持土壤濕潤而不積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如此經過50天至60天,國慶就會綻放出嬌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