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蘭于1750年發現,已發現七十多個原生種,大多數產于潮濕的亞洲地區。在中國臺灣和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臺灣出產最多。
蝴蝶蘭屬是著名的切花種類,蝴蝶蘭是單莖性附生蘭,莖短,葉大,花莖一至數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其花姿優美,顏色華麗,為熱帶蘭中的珍品,有“蘭中皇后”之美譽。
生長習性:蝴蝶蘭出生于熱帶雨林地區,本性喜暖畏寒。生長適溫為15~20℃,冬季10℃以下就會停止生長,低于5℃容易死亡。原產馬來西亞熱帶地區的蝴蝶蘭屬蘭科蝴蝶蘭屬,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溫高濕河川海岸邊的森林樹木是蝴蝶蘭附著生長的地方。蝴蝶蘭由于其生理結構可以保護自身在低濕狀態下受到的應力影響,但是在太濕的環境下,高溫高濕往往相伴著病害。最適宜的相對濕度范圍為60%~80%RH。
蝴蝶蘭的花語:白花蝴蝶蘭:愛情純潔,友誼珍貴;紅心蝴蝶蘭:鴻運當頭 永結同心;紅色蝴蝶蘭:仕途順暢 幸福美滿;條點蝴蝶蘭:事事順心 心想事成;黃色蝴蝶蘭:事業發達 生意興隆;迷你蝴蝶蘭:快樂天使風華正茂;蝴蝶蘭花語:我愛你,幸福向你飛來;蝴蝶蘭對應星座:水瓶座&射手座,代表忠誠,智慧,理性,美德。
蝴蝶蘭的養殖方法
生長階段:開始栽培時,較小型的品種或分級較小的小苗要在另一植床栽培。大型品種與較大等級可放置成方型排列,但是在葉幅開始接觸之前要進行疏盆以避免長成又細又長的葉片。在歐洲,生長階段所需植床面積約為總栽培面積的10﹪。
開花階段:經濟成本計算,有5年的開花期。在植株已發育成4~5葉后,重新移植在15~17cm盆,盆器間距在此已可固定。具有較大葉幅的品種間距要加大。在蘭株已成長至足夠的大小,而且根系發育健全時,此蘭株即可做為開花株。
每平方公尺平均約有20株,自開花種植到商業生產共有5年。苗株如果太小或是根系發育不良,花梗則更小而且花朵較小,盆插時間也不長,至下次抽梗的時間也更久。
蝴蝶蘭應該栽培于透明盆器。透明盆器可確保其成長更有活力,根系品質更好。盆器放在植床上,通風應該良好。活動植床寬度要小于1.6公尺,高度要適當,因此切花工作容易進行。
介質:介質挑選的依據標準如下:大顆粒用以進行排水,細顆粒(非塵粒)用以保持與分配水分與養分。介質如果含有太多的細塵,容易在盆底形成硬層的結構物。荷蘭所用的介質為長度12~16mm的樹皮與數量2~3kg/的水草。
對14~24cm盆等大容器,適合使用較粗的樹皮(14~24mm),但是要混合黏性顆粒或溶巖介質(lava)。在17cm的盆器內,添加適當的水草(2~3kg/m)可使介質內水份均勻分布。尤其在第一年的栽培特別重要。在一年內水草將腐損,但是根系已經可以有效地分布于盆器之內。
除了介質之外,盆器的排水性能也同樣重要。在灌溉后,盆底的積水不能太久。透明盆器可使根部留駐于盆內,根系會轉成綠色。如果根系只有向下無盤根現象,根的固定作用不正確。在灌溉作業后,水與肥份吸收則需要有更長的時間,未來花梗的品質則變得更差。
使用透明盆可檢查根系是否保持活力而且均勻分布。在移植后第一個月內介質都要維持濕潤。頂部不可以太干。第一周介質水分的變化如果太激烈,在以后的栽培時期則很難補救。但是介質過于潮濕也會產生問題。
灌溉系統:可用的灌溉方法有:使用滴灌管路,利用固定噴嘴,由上而下灌溉,以人力進行,上述方法加以組合。
蝴蝶蘭葉片在葉片施肥時很容易自葉面吸收尿素等肥份。多孔性的介質對根部十分重要,盡管有負面的毛細效應但是其優點更多。
在成長初期,使用淋灌或灌溉手臂進行灌溉對作物十分有用。在開花階段,為了避免澆水引起花瓣上的灰霉病,使用滴灌管路較好。在花梗已有許多花朵時,自上方澆水容易造成花梗折斷。
灌溉水不得含有化學成分與可見的微生物。水中所含的鈉、氯離子不得超過100mg/l ,重碳酸鹽不得過量。如果沒有良好水源,則必須使用逆滲透處理的水。澆水水量與氣候、介質與株齡有關。
在西歐的環境,灌溉水量大約如下:冬天7~10天1次,夏天5~7天1次。在生長時期,水溫需要為18~20℃以避免根部損失。在生長期與移至大盆的第一個月,水分必須由上方施用,除了可以確實維持介質足夠濕潤之外,也可避免介質頂層產生鹽化現象。在根部發育健全后可改用滴灌系統。一年至少要有一次自上方給水以淋洗介質。
肥料:蝴蝶蘭的施肥可使用復合肥料或是直接施用氮肥。肥料的施用依品種而異。如果使用基肥,基肥必須含有Dolokal (L3~4 kg / l)與PG混合物,pH的范圍為5.2~6.2,EC范圍為0.8~1.2mS/cm。
氮肥如果太高會導致葉片過度生長。EC值如果太高,根部則會死亡。如果太低,植株缺乏微量元素。量測EC最好的方式是灌溉后收集底部排出的水分。超過1.5mS/cm代表此盆內介質已鹽化。通常根部會形成桶紅色斑點,這時需要以清水或低EC的水質加以淋洗。
開花階段:植株具有5片成熟葉片時可進行催花。在植株足夠成熟而且歷經一個轉換時期即自然抽出花梗。在秋天的自然催花于第二年2~3月即可出售。利用溫度與光量調節可控制花期。花梗上所有花苞除最后一朵外而其它花苞已全部開放時即可切下銷售。
切下花梗時通常已具有三個花芽。第二株花梗即自其余花芽抽出,而且自頂芽開始。然而催出這種新花梗所需求的時間更久,因此是否采用此項先自然開花再抽出第二花梗的方式則由所需花梗品質與銷售計劃以決定。
除了第一花梗,只要植株健康,第二次可有雙花梗生成,可以當做切花出售。因此平均每年可售出2.5支花梗。花梗抽出后以吊繩維持挺直以避免變曲。
未成熟花株:在生長時期,未成熟即抽出的花梗需要迅速摘除。在花梗未變硬之前可以以人工摘除。如果花梗已堅硬,則必須以工具切除。摘除或切除作業之前,手與工具都必須消毒以避免傳染疾病。在生長期維持27℃的溫度可避免此過早開花現象。
分期養護:蝴蝶蘭從瓶苗到開花出售分5個生長階段:瓶苗、小苗、中苗、大苗、開花階段。栽培管理要點如下。
前期管理:瓶苗生長階段,最適生長溫度白天為25~28℃,夜間18~20℃。小苗階段生長適溫23℃。35℃以上或10℃以下,生長停止。剛出瓶的小苗溫度應低于20℃,空氣相對濕度保持70%~80%,光線控制在1000勒克斯以下。通過一段過渡期后,光照逐漸提高到1萬勒克斯,最后可達1.5萬勒克斯。
小苗生長階段的肥水管理,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組培苗出瓶后3~5天內不宜灌肥、澆水,但需馬上進行殺菌處理。可用多菌靈1000倍液葉面殺菌,隔天噴生根粉,噴3次。
經3~5天過渡期后,第1次灌肥,用花多多10號(氮、磷、鉀比例為30:10:10)1800倍液噴施,以水苔全濕為標準。隔1天再用花多多10號(30:10:10)2500倍液噴葉面肥。1周后,據小苗干濕情況第2次灌肥,此時以高氮、低磷、低鉀為施肥原則。
經4個月培育后,小苗長成中苗,此時應換盆。水草松緊度以手自然握拳掌心下方肌肉的松緊度標準,松緊度可大可小,但必須統一標準。中苗時期管理基本和小苗階段相似,但光照可提高到2萬勒克斯。
施肥以花多多8、1號(氮、磷、鉀比例分別為20:10:20、20:20:20)交替使用。中苗時期要注意新葉的走向與長勢,一般按東西走向放置,并定期對葉片進行反轉。此時施肥原則為低氮、高磷、高鉀。中苗經4~6個月培育后進入大苗階段。管理方法與中苗一樣,但施肥采用1號花多多(氮、磷、鉀比例為20:20:20)。
后期管理:開花期即生長后期的管理。蝴蝶蘭的開花是低溫促成的,所以除在管理上要精細外,還應控制好溫度。首先保持溫度在20℃以上2個月,以后將夜間溫度降至18℃以下,45天后形成花芽。
花芽形成后夜間溫度保持在18~20℃,白天保持25~28℃。3~4個月后可開花,花期溫度略為降低,但不低于15℃,花芽伸出后必須豎立支柱,即在花莖伸展而尚未倒伏前豎立支柱,并將花莖綁在支柱上,留給花莖伸長增粗的空間。
開花期水肥管理尤為重要。澆水宜在上午10時實施,避免將水直接灑到花朵上。澆水后采用抽風機通風,保持棚內空氣新鮮,使殘留水分盡快散失。此時施肥以花多多2號(氮、磷、鉀比例為10:30:20)1000倍液為佳。
視蝴蝶蘭自身狀況而定。蝴蝶蘭易患軟腐病、灰斑病。軟腐病傳染性極快,一旦發現立即將病株隔離。病株可用代酸錳鋅或好生靈防治。通常15天殺菌1次。
換盆:當蝴蝶蘭有很多根系長在盆外時,或盆內質介變黑腐爛時,就要考慮換盆了。換盆操作步驟如下:將蝴蝶蘭小心地脫出盆體,去掉全部舊的介質;修理根系,剪除枯根爛根、斷根癟根,如蘭株基部太高,即根樁過長,可剪除一部分;
然后將水苔墊在根部,把濕苔蘚將根系四周緊緊包住;盆底用較大的泡沫塑料墊底,把包好苔蘚的蘭株裝入盆中,沿盆四周把苔蘚塞緊,使蘭株不搖動即可,放于陰處,不澆水,直至苔蘚干透。平時噴霧即可(濕苔蘚,即把干苔蘚浸入水中濕透,取出擠干水分即成)
越夏技術
措施:蝴蝶蘭的越夏主要就是一個降溫的問題,宜采取以下措施:加雙層遮陽網,降低光照,能達到良好的降溫效果(降2~4℃)。地面灑水、灌水。夏天氣溫很高,但剛從井里抽出來的水溫卻很低,在16℃左右。因此,用灑水或灌水的方法可起到明顯的降溫效果。
葉面噴水,其降溫速度最快,但持續時間最短。通風,墻上每5米遠距地高70cm處打一40cm×40cm的方孔,增加通風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高于25℃開風扇,加強空氣循環,以利于植株生長。
越夏中易出現的不良現象:葉片老化脫落,部分植株下部葉片在越夏過程中出現衰敗,夏末到秋天逐漸黃化脫落。病蟲害嚴重,特別是天氣炎熱、空氣相對濕度太高且無風、高溫,易導致軟腐、褐斑、病毒等病害發生。
切花技術:蝴蝶蘭原生地為所有亞洲熱帶地區。在野外其白日生長溫度為28~35℃,夜間溫度為20~24℃,喜好高的相對濕度與遮蔭狀況。此作物由根與葉吸收養分。根系也用來固定植物。